“一门双烈”背后的故事

发布日期:2025-09-10 浏览量:116

微信图片_20250910153459(2).png

在新乡市史志馆的展柜里,有一张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刘海珠同志的烈士证明书。看着这张烈士证明书,人们仿佛又回了那个军阀混战、纷争四起、硝烟弥漫的年代。  

刘海珠,1906年出生,辉县市城关镇新桥村人。1921年,他和弟弟刘海秋先后到纱厂当工人。当时的纱厂工人,终年辛劳,却过着食不饱腹、衣不蔽体的悲惨生活,毫无人身自由和人身保障。

图片2(2).png

1925年1月,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:“为了扩大党的力量,除上海、广州外……同时在尚未有我们组织的工业及大都市,如东三省、河南……等均应量力开始党的组织。”同月,中共党员罗思危受北京党组织的派遣,来到卫辉华新纱厂,开办工人夜校,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,开展建党工作。3月,罗思危发展了刘海珠等6名工人入党,并建立了党小组,这是新乡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。7月中旬,中共卫辉华新纱厂支部建立,这是新乡最早建立的中共支部,始有党员10余名,刘海珠成为一个党小组组长。在党支部领导下,他们同资本家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。从1925年7月到1927年7月,卫辉华新纱厂工人先后举行了三次规模较大的罢工斗争,争得部分政治经济权益。中共党员刘海珠等人在罢工斗争中一直战斗在第一线,为工人的利益赴汤蹈火,起着骨干作用,很受工人拥戴。

图片3(1).png

1927年6月,中共卫辉地执委改建为中共卫辉县委,刘海珠为县委委员之一。1928年3月,上级对中共卫辉县委进行改组,委员中产业工人占三分之一,刘海珠便是其一。由于叛徒的出卖,1928年10月,国民党在卫辉大肆搜捕共产党人,刘海珠逃往开封,继续从事革命活动,被认出后即被投入开封监狱。他在狱中坚贞不屈,拒不承认共产党员身份,党组织又多方营教,入狱半年后,因证据不足,国民党当局被迫将其放出。出狱后,他四处寻找党组织,但一直未能联系上。后因打零工无法维持生活,于1932年前后回到家乡新桥,先是以卖菜为掩护,后又担起货郎担,秘密联络同志,与中共辉县贵庄支部接上关系。1932年5月,贵庄党支部书记李克明被捕入狱,叛变自首,出卖了党的组织和刘海珠等同志,幸亏刘海珠先得到了口信,连夜奔往西安。在西安,刘海珠与其他5名革命同志以做小生意为掩护,与党组织取得了联系。后白色恐怖日趋严重,6人中有3人被西安国民党当局抓住,英勇就义,刘海珠等其他3人只好分散活动。

1937年秋,刘海珠只身潜回新桥,在家躲藏两夜,白天也不敢出门。为了不连累家人,对母亲和妻儿只字未提在西安的惊险一幕。回西安后存不下身,又辗转多日,跑到延安,上了延安抗日军政大学。由于刘海珠1925年入党,斗争经验丰富,产业工人出身,理论功底较好,很受师生爱戴。在抗大学习不到一年,因抗日前线急需干部,刘海珠从抗大直接调到部队任营级干部。在部队,他团结同志,英勇善战,屡立战功。19457月,在一次反日军扫荡时,身为营教导员的刘海珠在河北省蓟县伍佰口村(今天津市蓟州区州河湾镇)牺牲。当地军民将他偷偷掩埋后刻砖记名,并在坟墓周围种荆条以护其墓。后该村村长奉八路军之命,以刘海珠生病为由,给其家人来信,望刘家前去探望。刘海珠的母亲到了那里,得知儿子英勇牺牲的情况,悲痛不已。

1951年,刘海珠在抗大的同学来到辉县,在县里召开的部署镇压反革命的大会上,到处打听刘雨亭(刘海珠1928年后改用此名),终于找到了刘家。他将刘海珠牺牲的情况写下来,交给刘海珠的儿子刘有文,让其拿到县民政科,民政科给刘有文360万元(当时的1万元是现在的1元)抚恤金,随后又办了烈士证明书。

烈士的故乡和亲人,是烈士生前心之所系,亦是身后魂之所向。1954年,刘有文到刘海珠的牺牲地,将其灵柩运至辉县新桥,入坟安葬,刘海珠终于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和亲人的身边。刘海珠的弟弟刘海秋受哥哥的影响,成为新乡第一批共青团员之一,后组织上派他到黄埔军校学习,1927年北伐牺牲于汉口。2013年,辉县市烈士陵园为两位烈士立碑纪念。

图片4(1).png

烈士的一生是短暂的,烈士证明书在岁月的长河中也会慢慢泛黄,但烈士的故事、烈士的精神会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,熠熠生辉!